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上,或多或少都曾經遇過幾件「永遠忘不了」的案件。
對我來說,那些記憶深刻的,不見得是金額最大、過程最冗長的案子。有時候,反而是一個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案件,因為出現的時機點剛剛好、處理的方向恰到好處,讓我從中感受到滿滿的價值與成就。
我想分享三個我經手過,覺得很有意義的案件。不只是因為最後做好了智慧財產管理,更因為這些過程讓我再次確信:「知識產權顧問的存在,真的能為品牌創造實質的守護。」
案例一:誤會商標申請沒有核准,又重新設計「名稱一樣」的LOGO圖
這是一位創業賣雞蛋糕的攤販,平時因業務繁忙,自行在台灣申請註冊了商標(以下簡稱A商標)後,遇到了第一個問題--收到了核駁先行通知--智慧局引證了一件有同名的商標註冊案(以下簡稱B商標)。
然而,B商標的使用期限,在收到A的核駁通知的一個月後,原商標權人正好沒有辦理延展,所以自行消滅了!意思就是,A商標其實很幸運地可以順理成章的註冊他的商標了!
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--智慧局主動再次發送繳納註冊費函文--客戶居然誤會了意思,以為是要他繳納費用再重新申請一次。
客戶索性放棄繳費,並且重新設計了一個「相同名稱」的商標+新的設計圖樣,透過既有客戶介紹遇到了我,讓我幫他再規劃一次申請案。
依照慣例,我先幫他做了商標檢索,馬上發現了第三個問題--在A商標後又有新的同名商標(簡稱C商標)在排隊等待申請中。如果A商標不在期限內繳納註冊費,商標名稱就會被C商標卡位,那我們後續就不能再註冊商標了。

看到這裡,是不是覺得有夠一波三折?這些過程全都是商標申請案中的小日常,但是一開始觀念如果不對,後面就會像滾球般往錯誤的方向發展。
結論:
1.我幫客戶的A商標申請復權,繳納兩倍註冊規費(因超過期限)。
2.依照新的設計商標做了一件新的商標申請案。
案例二:商標申請被智慧局駁回,我們一再爭取終於成功註冊
另一件印象深刻的,是一個珠寶設計品牌。申請的商標名稱,乍看之下核准機率高,但卻因為與先前一件註冊商標部分英文文字近似,而遭智慧局駁回,收到了先行核駁通知書。
當時我們仔細比較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的相同與不同,智慧局引證商標是中文+英文+圖像的聯合式商標,並且中文的字體比英文大很多;相反,我們客戶的商標僅有英文。
收到與自己預期外的通知,雖然並不是罕見的事情,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我與客戶間的深度溝通--客戶晚上打電話來,表示:Vivien,我真的不能理解這兩個商標相似的地方在哪裡,我也很想要繼續使用這個商標,我們可以再想個辦法試試看嗎?
最後經過一個小時的電話討論,客戶甚至還親自打去智慧局詢問審查觀點,我們重新撰寫第二次補充意見書,強調字詞的排列、使用方式、市場定位、消費族群,以及視覺設計差異,最後經過兩次補件,終於成功說服審查官,讓商標獲准註冊。
案例三:中國電商平台驚見專利侵權
某台灣製造商在中國電商平台上發現,有過往合作過廠商在販售外觀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。經過比對,我們確認對方侵犯了我們在中國取得的實用新型專利、外觀設計專利。
我們通過專業的技術比對、確認兩國的專利法,客戶最後透過我方聯絡對造廠商,並透過當地律師向平台發函要求下架,搭配後續的權利主張與談判策略,最終成功讓對方洽談合作賠償的方式,避免了長期的市場混淆與利益損害。

一、處理邏輯、重點:
這些案件雖然背景不同,但背後其實都有一套共通的處理邏輯。
1.商標申請的基本流程
從品牌確認名稱開始,我們就會先協助進行初步檢索,確保申請的名稱與圖樣不會有近似的而浪費等待的時間成本(台灣商標申請,審查時間平均6個月)。
接著進入送件、審查、補件或答辯、公告,直到最終核准。我們不只是填表送件而已,更重要的是理解審查委員的審查邏輯,從而提出最能打動對方的回應。
2.跨國協調的難點與應對
以中國電商侵權案為例,不只要熟悉中國專利法,也要理解當地平台的申訴方式與眉角。是否直接提告、還是用申訴程序解決,都會牽涉到時效、成本與風險評估。
有時候,我們也會搭配商業談判,例如:讓對方轉為合法授權代理,讓爭議變成合作。
3.法律與商業策略並行
不是每個侵權案件都需要打官司,也不是每個爭議都要讓步。
需要站在品牌整體營運策略的角度來看:這件事會影響什麼?
爭議處理的結果,是否會影響品牌下一階段的發展?
二、從實戰中學到的3件事
1. 越早準備比技巧更重要
很多人以為,只要找到最厲害的律師、最專業的顧問,就能無往不利。但實際上,無論是商標申請,還是專利申請,越早準備,風險就越低;一旦錯過黃金時機,就可能變成成果被人整盤端走的後果。
2. 不用先追求萬無一失,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
智慧財產權的運用彈性高,例如商標答辯、專利答辯、爭議處理、撤銷程序等等。
這些都是為了讓真實的市場需求與創意成果能被合理保護。懂得怎麼操作這些制度,比單純「取得證書」來得重要。
3. 保護權利,不只是防禦,也是品牌塑造的一環
每一次的智財布局,都是品牌形象的延伸。你選擇怎麼回應、是否發聲、是否談判,背後都是在建立「這個品牌的價值觀」。
品牌主不要把智慧財產看成只是法務部門的事,而要當作企業策略的重要一環。
三、給品牌主的實用建議

這幾年處理案件的經驗,我也歸納出幾個實用的提醒,分享給品牌經營者:
1. 商標申請前,一定要做商標檢索
即使名稱你覺得很有創意,還是可能跟別人撞名。花一點時間和費用做檢索,可以省去未來訴訟數十倍的成本。
2. 使用過程中,請保留使用紀錄
像是Logo設計稿、名片、包裝照片、合約或宣傳素材,這些都是未來爭議時的重要證據。
3. 合作與代理,一定要白紙黑字講清楚
很多商標爭議,其實來自「誤會」。設計師、合作廠商、海外代理商之間,如果一開始沒有明確約定商標權屬,很容易出現問題。
4. 發現侵權,不要貿然行動,先諮詢專業
很多品牌主看到侵權就直接上網開罵,或是自己寄存證信給對方,反而可能讓對方有機可乘,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之後再行接觸。
請記得,專業的處理方式,才是對品牌最好的保護。
四、結語:把智慧財產,變成品牌的護城河
品牌經營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除了創意與行銷,還要時時留意品牌的無形資產是否真的被保護好。
商標與專利,常常在你沒注意的時候,成為左右品牌命運的關鍵轉折點。
我也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,讓更多品牌主理解:「智慧財產的價值,不在於是否打贏一場官司,而在於您能否活用它們,讓品牌走得更穩、爬得更高。」
👉 你現在的品牌商標有被保護好嗎?如果你對自己的品牌名稱、圖樣是否安全感到疑惑,歡迎[點此預約免費檢索諮詢],讓我們一起為你的品牌打造最穩固的防護網!
📩 想知道如何活用你的智慧財產權?歡迎免費諮詢。

